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抱怨现在的孩子厌学

2017-04-22 巩利群 校长传媒

【巩利群专栏】

别再抱怨现在的孩子厌学

文|巩利群(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第四中学教师)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跟我“取经”,问得最多的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其实,这事很难办。家长也知道解决这事的难度大,并非真就要从我这得到个“手到病除”的妙方,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心中苦闷,无助,和我倾诉一番,心理轻松些,若是顺便讨个还算好用的方法,也算意外的收获 。


作为教师,我接触的学生更多,和学生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长,应该说,家长大多的时候看到的是自家一个孩子厌学,我看到的则是成片的孩子厌学,我比他们更忧心忡忡。这个事真的很难办,若是厌食,可以断食,饿得前胸贴后背有了生理需求后你挡都挡不住,自然会吃饭。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得让学生产生要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强大原动力。但现在的孩子,恰恰缺少这种需求。


19世纪末,我国民众的温饱已不是问题,更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众,生活水平甚高,物质极大丰富。生活在2000年后的孩子们,不太需要用诸如“知识改变命运”、“学而优则仕”这样的口号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从而走出农村家庭,免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终日劳作;或者成为体制内的一员,做着体面的工作旱涝保收。他们衣食富足,经济无忧,还可以背包去“看世界”,这时,激励他们父辈的那些学习原动力在他们这一辈消失了。


当物质无法再带来幸福感时,物质的魔力消失了。我们需要在精神层面寻找学习的原动力,学习应该是一种自我的成长和超越,是精神的滋润和灵魂的丰满,是幸福的能力和快乐的源泉。但,我们还没学会。我们依旧将学习看作敲门砖,看作安身立命的技能本领,看作晋升的阶梯。


正是学习的功利性,让我们的孩子进一步厌学。


一是功利的学习目的,让孩子们兴趣缺失。


人类的兴趣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应该说,每个孩子都自带兴趣属性,但兴趣是火花,如何燃烧下去,则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保持,这才是问题。


可功利的教育对孩子们的兴趣进行毫不留情的全方位剪裁!


首先是注入式的学习。


学生被当做容器,教师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将现成的知识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剥夺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权利和快乐,每日演绎何为生吞活剥。


然后是没完没了的重复。


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些考点会在课堂上,作业中,讲评里不停地被机械重复,即使滋味再好的东西,如此咀嚼,也会反胃。


接下来是时间的无限延长。


学生的在校时间一再延长,原有八节课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早、午、晚自习,放学后,还有各种补习班,只张不弛,疲劳的孩子们不会喜欢学习。


二是教育的功利性让学生缺少成就感。


学校老师更多的时候传授的是解题方法而非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们会将各种知识点题型进行总结归纳然后讲解,练习,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堆积如山的试卷、真题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记忆、理解、应用的低级思维模式,而极少的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感觉自己更像做题的机器,有的学生甚至熟背典型题,然后考试的时候生搬硬套,成绩居然还不错。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知识难以产生敬畏,也对自己的高分缺少成就感。


三是教育的功利性很难让学生建立自信。


学校把更多的时间分给了考试的科目,并基本上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有的班级期末选优秀学生,班主任老师直接将班级考试前三名的学生上报,大家基本无异议,甚至认为理所当然。


因为对分数的追求,学校不愿意拿更多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学生除了学习很少有机会展示自己其他方面比如体育文艺等方面的特长,所以,成绩不太好的孩子们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不觉得自己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他们在学校永远是卑微的绿叶,只为衬托红花。


我们的教师,也要为孩子们的厌学买单。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保持,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激发、巩固和强化。但目前,我们的很多教师如前文所说依然热衷于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与机械重复的解题模式训练,使课堂僵化无味,缺少激情、思辨、创新。学生按部就班地学着,循序渐进地呆板着,学无可恋地枯萎着……


又因内修不够,外化能力不强,教师在知识的讲解上枯燥繁琐,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难以形成吸引力,无法成为学生心目中知识的代言人,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尊其师重其道”和“敬其师学其道”的连锁效应。


抛开教育的功利性,一直抱怨孩子厌学的家长们,其实也在孩子厌学的路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的独生子女数目庞大。这些孩子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成为家庭的焦点,时刻被关注,永远被表扬,有求必有应。如此的娇生惯养,让这些孩子们从小就缺乏毅力、耐心,同时抗挫折性极差。虽说学习活动始于兴趣,但若想长久地深入地持续下去,还是会遇到诸多困难的,这时更需要理想、希望、意志。前文已经探讨过我们还没有在精神层次上学会需求学习,那么,意志已经成为最后的支撑力,这时,如果它缺席,学习只能成为一场勉强的旅行。


又因为是独生子女,在承受每个家庭全部关爱的同时,也需承担一个家庭的全部期望。父母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家族未来的兴旺发达等等重担,都会被装在“为你好”的叮嘱与劝告中施加给孩子。并以爱为名,让孩子们上更多的补习班,越俎代庖帮他们做各种选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疲于奔命的木偶,他们没有休息,没有自由,面对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食之无味。


最后,是外面世界的诱惑。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式,如今的世界过于喧嚣,浮华。QQ、微信、网络游戏、明星、八卦、一夜成名、豪门故事……这些鲜活的“窗外事”每日无孔不入,让对外面的世界新鲜好奇的孩子们难以拒绝。有时他们在网络游戏中寻找自信,成就英雄梦想;有时他们沉溺于“一夜成名”的神话里,相信“成名要趁早”;有时他们盲目迷恋明星的光环,狂热崇拜 ……


我们的社会,对孩子们缺少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引导,使孩子们不能够进行客观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所以,他们更相信成功有捷径,更愿意沉迷于短暂的快乐中,更渴望虚无的荣耀……这些,让孩子们无心读书。


综上所述,“厌学”这笔账还真不能单单算在孩子们自己的头上,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在对我们的孩子“怒其不争”时,都应该反思,在这其中,我们扮演了何种角色!

(本文为巩利群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我们的教育是大人在享受竞争的快乐,而孩子变成了工具

孩子有厌学情绪,家长教师如何应对?

应试教育的冰河时代,如何真正破解

尊重学生,需要我们先低下来

在家不学规矩,上学的小船说翻就翻啦!

“看护学生心灵”就是“坚守教育本质”

15岁厌学女孩写的一封信,字字心酸!家长都应该看看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